當“工業4.0”不僅僅是一個網絡熱詞的時候,工業領域的先行者們已經深深領悟到“智能化”、“大數據”、“個性化定制”、“產業融合”這些概念的深刻意義與價值所在。這個時代的來臨,為參與工業革命的每一分子都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作為工業新材料的代表者,碳纖維肩負著替代傳統金屬的重要使命,立志為新一次工業騰飛提供輕量化升級。工業4.0對“綠色、環保”的目標追求使碳纖維材料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通過使用碳纖維材料獲得更輕的自重,更少的能耗和碳排放,已經取得了工業領域中諸多行業的肯定。然而,碳纖維應用在這次時代巨變中,也并非是順風順水,它必須積極地從傳統制造業中脫穎而出,以更加主動的姿態來應對這次的工業轉型對它提出的種種挑戰。
 
基于技術進步的跨領域融合

 
      重視技術但不重視流程管控,尤其是在技術研發方面傾向于單一性,是我國制造企業的通病,這個弊端也嚴重阻礙了企業技術發展的速度。隨著制造業體系將越來越復雜,涉及的技術分工交互性越來越強,全面建立起產、學、研,用多個層面聯合來推動制造業創新發展就成為工業4.0時代的必然要求。
 
      高應用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碳纖維對更大市場的征服,要想憑借更有說服力的案例及價值獲得更深層次的應用,其必需以產業聯盟的形式,聯合科研實力雄厚的大學或科研機構,組建多種形式的研發合作平臺,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和力量,共同推進碳纖維技術研發與應用推廣。日前,在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上舉行的“碳纖維車體工業4.0智能制造平臺全球首發”發布會,就是碳纖維應用企業聯合國內外復合材料行業專家、業內合作伙伴和多個品牌汽車廠商及新能源汽車企業的一個簡單試水。與德國“工業4.0”的聯合模式相比,這種平臺式聯盟的融合雖然還是淺層次的、局部范圍的,但是預示著碳纖維應用中多個領域技術必將相互融合的發展前景。
 
基于多樣化數據分析的轉型
 
      工業4.0時代是對傳統“訂單式”生產模式的終結,第四次工業革命面臨的是一種柔性化的生產和個性化市場需求,每一個產業、每一個企業、每一個訂單對同類別產品需求的規格和性能是不一樣的,所以如何適應多元化的偏好和大規模單值生產之間的矛盾是工業4.0時代對碳纖維應用提出的另一要求。
      如何建立信息化平臺以滿足個性化需求是碳纖維應用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哪些客戶對碳纖維產品的需求最多,哪一類碳纖維產品的需求量最大,哪一種工藝的碳纖維生產最符合市場需求等等,在工業4.0的時代,碳纖維企業的發展再也不能靠以往的經驗和管理者的眼光來決定了,決定企業方向的應該是更多的客觀數據和更多層面的數據分析。
      說到底,碳纖維應用企業仍屬于傳統制造業的范疇,它需要和任何一個制造企業一樣,必須充分利用信息時代高速發展的計算能力,對于生產任務、技術數據、工藝流程進行統一的管理,表現出應對市場需求的快速靈活性和保持零庫存的狀態,從而達到企業轉型的最終目的。
 
 
基于降低成本的增值服務
 
      單一硬件生產和服務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工業4.0的節奏中,一個企業要獲得國內和國際上的競爭力,重要的是獲得一種價值鏈和綜合服務體系,要不斷創造產品的增值需求以及用戶的價值需求。如果碳纖維應用依舊停留在“需求—供給”的現有模式中,它在工業化大革命中扮演的角色將逐漸被邊緣化。勇擔主角則需要主動出擊,刺激需求,滿足需求,并利用這種需求創造更大的需求,從而形成良性的發展循環。
 
      我們的承諾:不僅要給客戶提供輕量化的結構件,更要以碳纖維制品賦予整個產品新的潛能,利用碳纖維節省下的重量空間開發和加載更多的軟件設備。也就用硬件的改變提升軟件的質量,要用產品質量產生更好的用戶體驗和技術上的增值。